肛肠病术后注意事项

HOUSE INFORMATION

  肛肠疾病术后注意

  肛门疾病手术后,有时疼痛较重,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使疼痛减轻。

  手术操作要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即在手术中要尽量减少损伤括约肌,减少钳夹和过多的剪切,以及摩擦创面,只有这样才能使神经及肌肉损伤减轻,水肿减轻,手术后肛门疼痛减轻。

  手术中要尽量放松肛门括约肌:在手术中要利用麻醉技术,使肛门括约肌充分放松,对肛门内括约肌挛缩、肥厚者,要充分松解,必要时切断也可使肛门疼痛减轻。

  手术中要作好切口:手术中切口要足够长、宽,创面要平整,边缘要整齐,可使引流充分,创面刺激减少,从而肛门疼痛减轻。

  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止痛剂:手术切口良好,感染及水肿均发生率低,但在手术后需服用适当抗生素,防止感染。同时适当给予止痛药,也可使患者肛门疼痛减轻。

  少活动,多睡眠:服用适量镇静药,减少活动,减少肛门伤口摩擦的机会,也可使术后肛门疼痛减轻。

  肛肠疾病护理

  护理是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肛肠疾病的护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做好护理工作将会为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提供良好的帮助。

  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中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肛肠疾患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常有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出现,病人的心态与疾病的状态关系十分密切,心理护理对肛肠病人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

  2、恢复护理

  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等是影响和改善病人情绪的主要因素心理学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非常实际而又十分广泛的信号,语言的刺激比其他任何刺激都要重要得多。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所记载的心理疗法中的语言开导法包括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

  肛肠疾病术后排便

  (1)尽可能一次排大便:有的患者因手术后肛门疼痛而惧怕排便,或因肛门疼痛大便未排空即结束排便,从而导致大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过多,粪质变干而难以排出。

  (2)蹲厕不要过频过久:有的患者因为手术后肛门坠胀,便意不尽感明显而频频蹲厕,而蹲厕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肛门水肿或创口出血。患者可根据自己平常排便的量与手术后每次排便的量来判断自己的大便是否一次排净。如先进次大便量较多,也较软,以后每次量很少或没有粪便排出,则有可能是炎症等刺激导致的便意,应减少排便次数,或及时告知医师自己的病情,接受医师的指导。

  (3)排便时间:应控制在术后24小时后,正常排便,排便过早易造成伤口污染、出血,甚则结扎切除组织之残端翻出肛门不能回纳,造成组织坏死、血栓,酿成严重后果。若排便时间过迟,则会导致排便困难、疼痛。

  (4)导泻药物的使用:术前清洁肠道,较好选用灌肠术,保证术野清洁,尽量不使用果导片类的导泻药,否则会使肠蠕动增加,术后稀粪到直肠,造成大便难以控制。术后24小时后,为了能正常排便,以免肛门伤口缩窄,排粪疼痛剧烈,应在术后常规使用缓泻药,以使大便既能易于排出,又能成形不致污染伤口,多采用术后每晚口服麻仁润肠丸2丸,或排便前使用开塞露等方法。

  肛肠疾病腹痛病因

  肛肠疾病的腹痛主要是由大肠、包括阑尾、结肠、直肠各部位出现的病变所引起。这些疾病包括炎症、肿瘤、溃疡、穿孔、梗阻、肠扭转等。

  根据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症状重,称之为急腹症。肛肠疾病中如阑尾炎、乙状结肠扭转、结肠憩室穿孔、肠套叠等都属于此类。有些疾病发病常常由较轻的腹痛渐变为较重的腹痛,因此临床上容易被忽略,延误诊断。

  大肠癌、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粘连性肠梗阻等慢性腹痛合并急腹症或引起肠穿孔时,应尽快手术。

  由痛疼部位看,肛肠外科病引起的腹痛主要在下腹部,肠道炎症明显的时候,常会波及到邻近的腹壁肌肉,引起局部的触痛和肌紧张,由于神经分布的关系,大肠的炎症可引起反射性腹痛。如克隆氏病、阑尾炎、回盲部套叠、阿米巴痢疾等,常引起右下腹痛。乙状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左下腹痛。直肠的病变常常有下坠感和腰骶部的痛疼。左右季肋部的痛疼多与结肠功能紊乱或过敏性大肠症候群有关。凡是因肿瘤、狭窄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梗阻,在腹部的相应部位都会出现痛疼。

  由腹痛的性质看,出现阵发性腹痛多为肠梗阻或肠痉挛。持续性钝痛多见于局部感染,如阑尾脓肿。如果腹痛患者喜温喜按,一般多为肠粘连造成的不全梗阻或肠痉挛。反之,拒按并伴有发热者,常为腹膜炎或阑尾炎。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常常提示肠穿孔、肠狭窄或肠系膜血栓形成。

  肛肠手术后,由于肠功能减退,或肛管排气不通畅,常出现腹胀,并伴有游走性腹痛。经肛管排气后,痛疼立即缓解消失。